最近天氣變化大,身邊好多朋友都在討論「地風升疾病」這個話題。其實這個詞在台灣民間流傳已久,指的是季節交替時容易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,特別是當東北季風增強、氣壓變化劇烈時,身體就會特別敏感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觀察和應對方法,幫助大家平安度過這個容易生病的時期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,地風升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其實跟感冒很像,但又有點不一樣。很多人會覺得頭重重的、關節痠痛,或是突然變得容易疲勞。這時候如果隨便吃成藥可能會沒效果,因為這類症狀通常跟氣壓變化導致的身體調節失衡有關。建議可以觀察自己是否出現以下幾種典型反應:
症狀類型 | 發生時機 | 建議處理方式 |
---|---|---|
頭部脹痛 | 風勢增強後2-3小時內 | 熱敷頸部、適量喝水 |
關節僵硬 | 氣溫驟降當天 | 泡溫水澡、輕度伸展 |
睡眠品質下降 | 連續陰雨天期間 | 睡前喝溫牛奶、聽輕音樂 |
說到預防方法,老一輩常說要「顧氣管」,這真的很有道理。因為地風升疾病最容易從呼吸道開始影響,建議這段時間可以隨身帶件薄外套,進出冷氣房要特別注意溫差。我自己還會在包包放條小圍巾,遇到風大的時候把脖子圍起來,效果真的不錯。另外要提醒的是,很多人以為喝冰水可以降火氣,但其實在天氣不穩定的時候,溫熱的飲品反而更能幫助身體保持平衡。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遇到地風升疾病時期更要留意作息。我發現很多上班族朋友在這段時間特別容易覺得累,明明睡很久還是沒精神。這其實是因為氣壓變化會影響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,建議可以試著調整睡前習慣,比如把手機調成夜間模式,或是點個薰衣草精油,這些小改變都能幫助身體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。
最近天氣變化大,身邊好多朋友都在問「地風升疾病是什麼?中醫師教你辨識關鍵症狀」。其實這是中醫常見的體質失衡狀態,特別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發作。今天就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跟大家分享這種病症的特徵,讓你第一時間就能察覺身體發出的警訊。
地風升疾病簡單來說就是體內「風邪」作祟,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,最容易帶動其他病邪入侵。這種體質的人常常會覺得頭暈目眩,像是坐完雲霄飛車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,而且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,可能早上還好好的,下午就突然不舒服。最麻煩的是它會伴隨各種看似不相關的症狀,讓很多人以為只是單純的疲勞或感冒。
主要症狀 | 具體表現 | 好發時機 |
---|---|---|
頭暈頭痛 | 突然發作,可能伴隨耳鳴 | 早晨起床或氣溫變化大時 |
皮膚搔癢 | 沒有明顯紅疹但就是癢 | 洗澡後或晚上睡覺前 |
關節酸痛 | 遊走性疼痛,今天手明天腳 | 下雨天或濕氣重的時候 |
情緒波動 | 容易煩躁、睡不安穩 | 工作壓力大或月經前 |
除了表格列出的典型症狀,很多人會忽略一些小細節。比如說突然對氣味特別敏感,經過早餐店聞到油煙味就反胃;或是明明沒感冒卻一直想清喉嚨,這些都可能是地風升的初期徵兆。有些患者還會出現「螞蟻爬行感」,手腳莫名有刺刺麻麻的感覺,但去檢查神經又都正常。中醫師特別提醒,如果這些症狀反覆出現,而且找不到明確原因,就要考慮是不是體內的風邪在搞鬼。
觀察自己的舌苔也是很好的判斷方式。地風升體質的人舌頭通常比較紅,舌苔薄白或稍微發黃,邊緣可能會有點顫抖。把舌頭伸出來對著鏡子看,如果發現舌頭偏瘦長、舌尖微微上翹,這也是典型的風象舌。很多患者都是因為長期忽略這些小訊號,等到症狀變嚴重才就醫,其實只要早點發現,用中藥調理配合生活調整,通常都能很快改善。
最近天氣忽冷忽熱,身邊好多人都開始打噴嚏、喉嚨癢,甚至皮膚出狀況。為什麼換季容易引發地風升疾病?專家解析這其實跟台灣特殊的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。中醫師朋友告訴我,這種「地風升」現象特別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發生,因為我們的身體還沒適應溫差,加上濕度變化大,免疫力就容易被打亂,各種過敏症狀就跟著來了。
根據長庚醫院的研究資料顯示,換季時節門診量會增加約3成,特別是這幾類問題最常見:
症狀類型 | 好發族群 | 主要誘發原因 |
---|---|---|
呼吸道過敏 | 兒童、老年人 | 溫差大、塵蟎增生 |
皮膚乾癢脫屑 | 乾性肌膚者 | 濕度驟降、皮脂分泌失衡 |
關節酸痛 | 中壯年上班族 | 氣壓變化、循環不良 |
我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,每次換季鼻子就跟氣象台一樣準時開始作怪。中醫師說這是因為台灣海島型氣候特別明顯,春天轉夏天時,從東北季風轉西南氣流,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和過敏原濃度會突然增加。而且啊,現代人整天待在冷氣房,室內外溫差常常超過10度,身體要不停調節,當然容易出狀況。
台大環境醫學系的教授還提到,現在都市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,導致早晚溫差比往年更大。他們監測發現,這幾年台北市在季節交替時,單日最高溫和最低溫可以相差到15度以上。這種劇烈變化會讓自律神經失調,有些人會頭痛、睡不好,甚至影響腸胃功能。像我同事最近就常抱怨胃脹氣,看了醫生才知道是換季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。
最近天氣變化大,好多朋友都在問:「地風升疾病何時最容易發作?季節變化要當心」。其實這種跟氣候相關的毛病,最容易在季節交替時找上門,特別是台灣這種海島型氣候,溫差大又潮濕,身體真的很容易出狀況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關鍵時間點,還有平常要注意的小細節。
先講最危險的時段,就是春秋兩季轉換的時候。這時候溫度忽高忽低,早晚溫差可以差到10度以上,血管收縮擴張不穩定,最容易引發問題。特別是清晨5-7點跟傍晚5-7點這兩個時段,發作機率特別高。老人家跟有慢性病的朋友更要小心,這時間最好避免劇烈運動或突然的溫度變化。
危險時段 | 溫度變化 | 高風險族群 | 建議防護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
清晨5-7點 | 低溫→升溫 | 三高患者、長輩 | 起床先喝溫水、加件外套 |
傍晚5-7點 | 高溫→降溫 | 心血管疾病者 | 避免劇烈運動、注意保暖 |
季節交替 | 溫差>8度 | 過敏體質者 | 隨身帶藥、戴口罩 |
除了時間點要留意,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也很重要。像是早上起床不要馬上沖冷水澡,運動前要先做足暖身,還有記得隨身帶件薄外套。這些看起來很基本的動作,在季節變化時真的能幫大忙。另外飲食方面也要注意,少吃太鹹太油的食物,多補充水分跟維他命C,讓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。
最近這幾天的天氣就很典型,白天熱到爆,晚上又突然轉涼。門診裡因為這樣不舒服的人明顯變多,大部分都是頭暈、胸悶、血壓不穩的症狀。有些年輕人覺得自己身體好就不在意,結果反而比老人家更容易中招。真的要提醒大家,不管幾歲都要注意氣候變化對身體的影響,該保暖的時候就不要鐵齒。